艺术家该亲近艺术还是该远离市场?

 大艺网专稿

                                                                                           作者:华朝锋   来源:大艺网专稿

  

    卖画为生已经很多年了,做为画家,靠手艺吃饭这并无可厚非,也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所以我并不排斥画家卖画,记得在最初学画时,其实并不知道画画将来能干什么,只是记的当初学画的同学很多,一个班一个班的,从高考的情形就能看到有多少人热爱艺术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细数一下,还有几个人在继续坚持着,难道,很多人放弃是因为不热爱这门艺术了吗?我偶尔也会回忆一下当年学画时的记忆,有很多人比我当时要狂热的多,为了考取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可谓付出了沉重代价,可换来的未必就得偿所愿,最终却随波逐流了,我做为其中的一员对这样的事自然感同身受,但对结果也只能是一声叹息!

    艺术爱好形成的萌芽阶段和雏形阶段,其实和市场毫无关系,没有一个老师会教学生画画将来是为了卖钱,相反,很多人是排斥市场这个词的,因此在以后的学画过程中,卖画始终是很多人不屑的词语,觉的卖画是件俗套和没出息的事,这就是教育给艺术家后期带来的物质溃乏的一个小的方面,因为他们始终在纠结卖好还是不卖的好,追求高尚还是落入俗套,在一纠二结的矛盾中逐渐放弃了这个让自己热爱,却无法填饱肚子的人生事业,据我了解,我的同学里面还有很多人为此而不甘心,迫于生存而被迫放弃的心理应该是复杂的,这又何尝不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难道我们当初学画都选择错了吗?
    放下这些,回到现在,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市场形成和开始,好像还没几年,衣不遮体饭不饱饥的年代则不必谈艺术品,动乱年代就更不必多说,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没多少年,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艺术品所占得比例应该不算太大,应该说很窄,这种情况下,在艺术品市场中获利的艺术家自然也是屈指可数。这也不难理解,自古以来画家都算不上富裕职业,即便出现了现在富起来的几位画家,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会想到,画画有一天也可以成为富人,虽然物质丰富了,但做为画家,我想这未必就是内心真正想要的。
    艺术品的上市交易是源于市场的建立,和人们对艺术的渴望需求,以及思想解放,抛弃固守观念后形成的共识,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形不成共识,那么艺术品市场就很难形成,更不会出现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近几年,拍卖市场的火爆给众多的艺术家提供了活跃的舞台,古代艺术品和故去艺术家不必多说,他们的作品流传有序,是好作品自然经得起时间考验,单说在世和所谓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和艺术造诣带给这个时代的又有哪些气息呢。
前两年,一位台湾的朋友送我一本画集,是大陆的一位画家,算是位中青年画家,画集叫重彩油画,很厚的画册足有百幅作品之多,重彩油画,这样一个标新立异的名词一听上去就足可以让人耳目一新了,再看作品,风格以厚画法为主,色彩张扬艳丽,纯色和冷色调居多,技法采用刮刀和画笔结合,止在捕捉一瞬间的灵感,迅速完成,不加修饰,一幅8米乘3米,用六小时完成的巨幅油画以1166万拍出,成为中国油画拍卖前十位的画家,后听这位台湾朋友说其作品也被台湾的某画廊大量收藏。分析一下,如果按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工资145元计算,那么这幅画的价格是工人每小时工资的1万倍之多,遗憾的是,国内有多少工人能挣到每小时145元。当然,艺术品的价值不能这么算,如果真有这么大的艺术价值,拍卖一亿也不算过分,让人不解的是,这样的现象在近几年的拍卖中却层出不穷,而且都是以中青年画家甚至是更年轻的画家居多,难道青年画家真的就有如此爆发力吗?我自己也算是一个走市场路线的画家,近些年也一直在出售自己的作品,从基础市场起步,一步步走着看着,对目前的书画市场谈不上熟知也算有所了解,拿我来说吧,从最初几百元一幅到几千,后到上万,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形成的过程,由自身艺术成就和市场状况来决定,是一个波动式的规律,不是一成不变,但也不至于大起大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想很多年轻画家的成长经历也都类似于此,当然,成绩优异,机会合适的年轻画家有出来的更快的,能力和机会不同因人而异,水平如何大家一眼就能看到,我也没有什么可疑惑的,有些人即便升级为二线画家,作品价格基本也是相对理性的上涨,与市场规律基本一致,像这种疯狂弹跳,一跃千里,六小时创造一千万的奇迹,相信很多人看了都会膛目结舌,究竟是市场真实反应还是欲望作祟,不得而知。但这种运作已经完成了对艺术家艺术生命直接或间接的捧与杀,捧的是名,杀的是心。艺术与经济在本质上并无因果关系,艺术家在整个艺术品市场运行中起的作用并不太大,应该说处在食物链的最底端,没有太多定价权,更不必说自身运作了。那么,这样的现象又说明什么呢?处于这样一个浮躁,物欲膨胀信仰缺失的年代,就连艺术也会成为热钱洗澡的工具,我想起了萨尔瓦多.达利的《替罪羊》。
    在整个艺术品市场中起重要作用的除了运作方还有需求方,也就是藏家群体,这个群体很值得研究,这个研究不是指如何掌握他们的喜好,如何揣摩他们的审美情趣,如何去迎合他们的口味,而是指他们收藏艺术品的目的和整个艺术品市场中,各方合理存在的关系,既然说了卖画并不丢人,那买画则更不可耻,就我所经历的艺术品初级市场而言,大部分藏家处在基础阶段,收藏的目的大致有二,一,喜欢,二,投资,这一部分人在国内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有部分闲资可以拿来支配消费艺术品,但消费能力有限,可以把国内基本工资的标准与其联系起来想,这样一来他们出的价格也属正常,再多则不再是这个群体考虑的范畴,因为他们不可能把所有工资都用来购买短期内不会升值太多的艺术品。
    这个群体是有一定文化层次和审美需求的人,同样也是有一定投资眼力的人,他们会选择自己看好而且价格不高的潜力股做为投资目标,在整个大众收藏群体中,这一比例的人占很大一部分,也是这样一个群体,与处在底层,和生产中端艺术品的艺术家保持着合理和谐的存在关系,这个群体的存在支撑着艺术品市场半边天,为没有成名和具有一定潜力或具备一些成名希望的画家提供着生存土壤,但他们的通常弱点是似懂而非懂,这个群体具有一定包容性但不具备开拓性,对草根画家而言,可以视为造就磨练的生长环境,在此之上打好基础形成市场雏形,让市场对自己的作品有所了解,避免作品不为人知而被埋没,要知道不是每个画家都能通过全国美展获奖出名的,因此对于那些处在成长路上以画养画的画家来说,这个群体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艺术品市场中占主导和引领作用的另一环就是画廊,国内大大小小的画廊我想不必细数,就北京一地就多达千家,这些画廊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传统的,当代的,应有尽有,在文化领域和艺术品市场中占着重要的一席,他们选择画家和作品有较高标准,通常都是业内有一定鉴赏能力的人在做,有些画廊的老板本身就是画家,所以他们对艺术品的选择更有长远性,对艺术家的运作也更理性化,近几年通过画廊推出的年轻艺术家也不在少数,可见画廊在艺术品市场中一级市场的作用和贡献,这方面对社会和艺术家都是有利的。有些艺术公司也承担着画廊经纪人的角色,也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做为职业画家,能与画廊合作可能会更有利于自身潜力的挖掘,使自己的艺术道路更加清晰而避免走弯路,当然,这也因人而异,不是每个画家都能与有眼光有实力的画廊合作,一看实力二看运气了。
    拍卖公司做为二级市场近几年大家也都看到了,已经出现与一级市场的倒挂,拍卖热而画廊冷,有几家比较大的国外画廊也都相继撤出中国,究其原因我想是多方面的,首先,藏家群体有了更多的选择购买渠道,原来只能从画廊才能买到的艺术品如今在哪都能买到,可以去拍卖公司,可以在网上,也可以直接去画家手里拿,而且还有捡漏机会,何乐而不为,再加上日益上涨的场地租金,画廊则更是难以为继,早些年北京几家做的不错的画廊现在也不见踪迹。
    适者生存,这也是市场规则,时代在变,人们的消费模式也在变,纵观整个市场,不光是艺术品其他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管现实是这样,画廊真的就没必要存在了吗?我看未必,画廊在整个艺术品市场中的作用是拍卖公司所不能取代的,拍卖公司是流通环节而画廊具有审核和流通双重环节,没有了相对专业的审核,艺术品是否还有标准(这里指画廊流通的艺术品)拍卖公司虽然也有审核标准,但某些拍卖公司抛出的高价作品就一定是有价值的吗?做为画家,我是希望艺术品的需求方能够信任经过画廊过滤的艺术品,而不是信任经过运作,和经济泡沫产生的高价艺术品,买贵的还要买对的,尽管有些人并不差钱。
    目前艺术品市场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对艺术家而言,更需要头脑清醒,我们在出售第一幅作品时就已经加入了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中,不管你是否愿意,你的作品将和所有商品一样在市场中一次次流通,或升值或贬值,在目前尚不成熟的中国艺术品收藏群体中,人们买了你的作品更希望它能成为一只股票中的黑马,越来越值钱才好,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家的使命会容易发生质的变化,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因为大家更容易看到的是,价格才是证明价值的表现,对艺术家来说,这算不算一场悲剧!
    市场是把双刃剑,弄不好就会伤到自己,艺术是一条苦旅,需要一颗苦难的心才能看透艺术的本质,也才能真正唤醒人们心中的真善美,如果没有了苦难就不会有八大,徐渭,就没有了吴先生的荼字一生,当我们喝着洋酒抽着雪茄时,我们这颗心中是否还有苦难存在的必要,我们和艺术的距离也会越走越远,留给这个时代的恐怕只有压在箱底和摆放在库房中的占地品。
    正确看待市场与艺术家的关系,保持与市场的合理距离,有剑但不可轻意出鞘,等待浮云过去,只有在艺术品市场合理健康发展时,艺术家才能真正迎来艺术繁荣的春天,欲速则不达,过分透支市场未来,必然会有副作用,经济会影响艺术品市场,但经济不应该影响艺术,更不应该影响艺术家,资本的过分介入已经毁掉了一些人心,艺术家改善生活的同时可别上了资本欲望的当,艺术成就的高低并非资本全说了算,对于物质,还是无欲则刚的好,钱够用即可,一但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内心将不再在纯粹,意志将不再坚毅,灵魂将不再纯洁。大海看着很美,跳进去就没命。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有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既然选择了艺术那么注定就选择了与苦难相伴,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艺术家,想一想有哪一幅经典作品是没有历经过苦难才诞生得。我做为这个时代的草根画家,只是自然界里的一颗草,经历过雨淋日晒,风霜雪打,没有花朵娆艳,只有百草清香,在努力生存的同时一直坚持着内心对艺术的喜爱和追寻,始终没有忘记艺术带给我的激情与梦想,身处其中有快乐有伤愁,画过很多,卖了很多,一次次的互通有无带给自己的都是一种拥有过后的失去感,拥有的越多越害怕失去,我们很容易走进欲望的怪圈,在这个圈里转了一趟之后却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其实没有多少,短暂的拥有只会更快的失去,最终能够伴随自己一生的,也只有一点艺术而已,或者说技术而已,我们的生活需要艺术,需要美的艺术,需要纯粹的艺术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谁能够做到谁就是艺术家。
    亲近艺术远离市场,并非是说要完全脱离市场,毕竟艺术家还是整个艺术品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这个体系中,与其他几个环节合理共存,各取所需,破坏和扰乱了这个体系,最终受害的是艺术家,大河没水小河干,只有整个艺术品市场成熟了健康了,国人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提高了,才能真正使更多的草根艺术家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急功近利的心态万不可取,艺术上的成就,需要生活的积累和生活带来的感受,以及自身才华和不懈努力,没有积淀的作品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当物质欲望不再支配我们的行为时,艺术才能回到原有的基点,自安于卑微而不屈不挠,深植于苦难而坚定不移,平凡之中与艺术相随,不求一世惊鸣,自必一份热情,源自内心一份纯粹,同样壮烈而似火。
    我喜欢春天,却不喜欢春风,喜欢夏天,却不喜欢酷暑,喜欢秋天,却不喜欢凄凉,喜欢冬天,却不喜欢严寒,适应自然法则,也是对所有靠艺术生存的人们一种适而生不适而亡的启示,无论你喜欢与否,都得在四季轮回中求以生存,在时光变迁中求以变通,在浮华喧闹中求以宁静,在人与人的复杂交往中求以真实,只有感受了这一切,思想才会升华,艺术才会更加感动,保持内心一份纯净,给心灵一份慰寄,添生活一份美好,我们都是热爱艺术的人。